4月17日一早,北京友谊宾馆,距离中国酒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扩大)会议正式开始还有10来分钟。来自各地酒企的代表们已经三三俩俩聚集在会场内,大家议论的话题多半跟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白酒勾兑事件有关。不少人在担忧,这会不会给近期以来风波不断的白酒产业带来进一步的负面影响,震荡形势下的白酒产业未来走势如何?
几小时后,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焦点访谈》这次的曝光事件,白酒产业应该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它,我们在此前的高度发展中埋下了一些问题,现在通过一些诱因的作用逐一暴露出来,这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强的鞭策意义,必须加快调整和解决问题的步伐。”
对于白酒产业接下来的发展趋势,王延才同样强调了“调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基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国家政策导向,白酒产业接下来仍然具有良好发展预期,“对于白酒行业到底发展到了哪个阶段,业内和社会各界都持有不同观点,我认为当前白酒产业仍处于成长期,确切地说,是成长过程中的调整期。”
|
产业的“感冒”
2013年1月~2月,全国白酒产量212.77万千升,同比增长8.35%,工业总产值896.05亿元,同比增长11.42;销售产值912.81亿元,同比增长14.67%。相比于2012年全年,1290家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共完成生产总量1153.16万千升(快报数),同比增长18.55%,实现销售收入4466.26亿元,同比增长26.82%,白酒产业仍然延续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势头。
对此,王延才表示:“我们不会再重演从800多万千升总产量暴跌至300多万千升的情况,未来白酒产业的经济发展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结构性调整的力度会明显增强,经济增速会因此呈现出逐步放缓的趋势。”
2012年,白酒产业在质量安全、政策调整和市场调节等多个方面都经历了严峻考验,广大白酒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就整个产业的市场表现来看,仍传递出一些积极讯号,以一些名酒企业为代表,其在营销模式以及产品结构方面都做出了及时有效的应对调整,并初见成效,而通过对健康饮酒、文明饮酒等理念的不断推广,以及社会公益形象的展示,使白酒市场消费信心得到了恢复性提升。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苏酒集团)董事长张雨柏对《华夏酒报》记者打了一个比方:“宝马车跑得快,不仅是因为它的动力强,还因为它能刹得柱,白酒也是一样,我们跑得快一点或者慢一点,只要是以质量为主导,就没必须恐慌,相反,此刻我们更需要保持平常心,不抱怨不埋怨,做实事做好事,继续做好质量和传播引导的基础工作。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此前看惯了彩虹,风雨一来就茫然失措。”
上海市酒类专卖管理局局长卢荣华认为,白酒市场的低迷状况不会持续很久:“在今年7、8月份的时候应该可以探底,但产业自身的调整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我觉得这需要3到5年的一个过程。”
北京朝批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文辉则表示,白酒市场出现的阶段性回落,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所致,类似于气温变化给人体造成“感冒”症状,是很正常的现象,并且有助于提升白酒产业的“机体免疫力”。随着厂商在营销创新等方面的调整举措取得收效,以及消费者品牌时代的真正到来,白酒产业将更加趋于理性成熟,白酒市场将稳步回升。
转型期的开端
与其说白酒产业目前面临着重重压力甚至危机四伏,倒不如认为其正处在转型期的开端,未来发展必须以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和社会文化需求为原则,重新构建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对象。
事实上,相比于勾兑门、塑化剂等突发性事件,或国家严控“三公消费”等政策性影响,某些顽疾已经困扰行业多年,其危害性更强。比如白酒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不完善,酒类立法工作的滞后,税收政策的不合理,营销渠道功能单一化,恶性竞争的白热化,投资过热带来的虚浮之风等等。在近年来超常规发展的成绩下,白酒产业忽视了自身存在或滋生出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行业增速回落的时候开始集中爆发。
王延才认为,白酒产业不应该孤立地看待近期的种种危机事件,比如《焦点访谈》曝光原酒勾兑中的不规范行为,表面看是极少数企业甚至是不具备生产资格的不法企业所为,根本不能代表白酒产业当前的质量水平和质量意识。“但这也暴露出我们的行业门槛太低,低到不足以过滤掉安全风险因素,这个根源性问题不解决,类似事件的威胁就始终存在。”所以,我们要正视白酒产业所存在的种种隐患,加快解决问题的步伐,“现在白酒产业的集中度确实有所提高,但主要是因为市场作用,一些小企业难以为继而退出,随着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我们也不能停留在原地,必须有所行动,主动调整。”
据王延才透露,接下来中国酒业协会将配合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调研针对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塑化剂等独立性事件的背后原因,而是深层次找原因,力求通过政策性调整来规范引导白酒产业的今后发展,比如产业定位、税收政策等。究竟该如何看待白酒产业与农业深加工之间的关系,5毛钱的从量税对白酒产业的产品结构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这都是关系到白酒产业今后安全平稳运行的根源性问题。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张五九则提出,白酒产业需要加强对社会需求适应性的研究,提升社会大众对白酒的了解认识,在此基础上优化行业形象。“中国白酒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为广大白酒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品牌和文化素材。但是很多白酒企业的文化视野却过于狭窄,片面强调历史或权贵等诉求。”他分析说,这导致白酒文化的大众基础越来越薄弱。于是,白酒行业便屡屡“蒙冤”,国家出台政策法规、加强监督三公消费,倡导勤俭节约,都是出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良好初衷,但公众却习惯性地将白酒行业、特别是将一些高端白酒品牌对号入座。而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的市场调查显示,此前公款消费在白酒销售总额中所占份额极其有限,却“撬动”行业形象陷入危机之中。
为什么消费者对白酒没有信心了?为什么人们对白酒的感情淡化了?其实这也是白酒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安全”隐患。对于一个民族传统行业来说,如果失去与主流消费群体的情感联系,那就等于失去了最坚持最可靠的市场基础,当白酒企业忽视了对社会主流群体的关怀,白酒的文化品位、产品定位都与市场主流需求渐行渐远,甚至与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欣赏取向格格不入,于是,白酒逐渐远离了大众日常餐桌,白酒饮用与现代人追求休闲、个性的消费理念产生矛盾。正是这种距离感使人们对白酒产品失去了信心,或者说正在失去兴趣。这才是白酒产业屡遭质疑责难的根源所在,更事关中国白酒未来的生存与命运。
焕然一新的时刻
对正处“调整发展期”的白酒产业,王延才总结提出了五个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要回归白酒本真,切实满足社会需求和消费需求。
“随着国家政策性调整、限制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一些远离市场和产品本质,违背秩序的营销模式将注定要淡出市场。”王延才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控三公消费”、军队“禁酒令”等,是我国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绝不只是喊喊口号,“我们有理由相信,党和国家会将这些制度常态化。而且连续几年的白酒市场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支出对白酒消费升级并未产生绝对影响,这也可以理解为政务、商务消费是近几年来高端白酒的重要支撑。”所以,白酒产业今后要想方设法促进中国白酒的价值回归,还原白酒本真,拉动白酒产业回到健康、理性的发展轨道。
其次,要提升白酒产业现代化水平,奠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人力资源成本、土地利用成本以及原料等成本的不断增加正在逐渐削弱白酒产业的资源支撑,这已经是白酒产业整体面临的无可回避的问题。白酒业要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将实现从传统工业向新型现代工业转变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从生产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科研现代化、营销现代化、消费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六个方面着手,提升工艺水平,推动企业和市场的建设,促进名优品牌和白酒文化的发展。
第三,要完善白酒标准体系,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王延才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塑化剂问题,正是因为其标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才导致在消费者当中以及社会上引起严重误解,并给生产企业造成极大困惑,在生产、检测等很多环节都无据可查、无法可依、无标可采。二是国家质检总局和国标委于2012年底发布的商品质量监督抽检标准《商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程序 具有先验质量信息的情形》,其中规定:“一旦工商部门抽检发现样品不合格,不再限于样品同生产批次商品要下架,也不再限于只能处罚被抽检的销售者,而是同款式所有批次商品都要下架,所有销售同款商品的销售者都可能受到处罚”。由此看出标准的滞后将给企业生产造成巨大障碍,对产业健康发展,甚至是社会和谐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
“面对质量安全热点问题,我们总是处在被动的、匆忙应对的状态,对待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也总是零敲碎打、修修补补,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严重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交叉、重复、滞后的标准屡现屡改,却又很难改彻底。”王延才坦言,经历了最近一年来的许多波折,白酒行业更应该清醒认识到,标准不足才是行业性危机的根源所在,只有全行业共同行动起来,下大力气完善标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白酒产业的安全隐患,真正提升白酒产品质量的可控程度。
四是构建和谐关系,增强共赢理念。
这其中既包括行业内部的厂商和谐关系,也包括酒业与社会公众之间所达成的和谐关系,通过和谐发展,逐渐恢复消费者对白酒产品的信任和感情,确保白酒行业的安全运行、持续发展。“特别是要将白酒企业的发展与农业深加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充分体现白酒产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最后,要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提升服务意识。
具体来说,这首先要求白酒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严格遵守法律和道德,并主动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约束。比如反对酒驾、不向未成年人售酒,不在广告宣传中出现未成年人的形象,抵制过量饮酒等不文明的陈规陋习。集白酒行业之合力,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整体形象。此外还要加强对消费者沟通服务意识,并努力将之形成机制模式,消费者对白酒的本质越了解,行业的市场安全度就越有保障。
王延才确信,经过一段调整发展期之后,白酒产业的内部发展机制和外部发展环境都会愈加完善和谐,“那将是我们走出困境,焕然一新的时刻。”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